情緒壓抑,來自未竟事件

如果你總是在人生路上感覺到進退兩難......


陰影的產生,是一件事情發生後帶來的感受和情緒而引起的,當這種感受根深蒂固的植入心裡時,心中自然會萌起一些認知來強化自己的信念。 原始事件發生時,如果當下可以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,就不會留下殘跡,否則,那事情就是一件“未完成的事情”(Unfinished Business),而這“未完成的事情”,會把當事人的情緒壓制下去。

內在的情緒是處於開放的狀態,情緒的目的就像儀表燈,用來通知我們心理出狀況,是時候要想策略來解決了。但是,情緒發出訊號後,我們沒有覺察到訊號,或沒有辦法去面對、解決,反而還受到內在與外在的壓制,就會在心裡埋下陰影的幼苗。

最先被壓制的情緒是“恐懼”,小孩面對問題自然會借著眼淚來呼救,如果照顧者當下對小孩說“這有甚麼好哭的”、“這有甚麼好害怕的”,孩子心裡恐懼的事件不但沒有被解決,加上照顧者無形中的威脅,就會把恐懼壓抑著,而“恐懼”就會變成“未完成的事情”。

帶著恐懼長大的孩子,人生路上會衍生很多問題,嚴重的話會演變出“恐慌症”。有些人開車時會沒有安全感;在人群中感到恐懼,甚至太陽下山都會害怕,這很可能都是兒時恐懼的心理被壓制後蔓延出來的狀況。

孩子在六歲之前,每天幾乎有12個小時與照顧者朝夕相對,照顧者自然是孩子唯一的參考架構。因此,照顧者對孩子這六年發生事情的詮釋和要求,會根深蒂固的進入小孩的認知結構。長久浸潤在錯誤的認知,被壓制的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的關鍵。

比如說,從小不被認同的孩子,會帶著無價值感成長。最常發生的現象,是父母經常拿孩子的成績作話題。在父母的傳統價值觀裡認定,“會讀書”和“成績好”的孩子才能出人頭地,於是,當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,便指責、痛斥、處罰孩子。

這些“善意”的鞭策方式本是為孩子著想,可是,父母不知道這會導致孩子最初的情緒能量在嚴格批評、阻擋、忽略或否認的情況下被否定了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